這一夥人,最初的火種,應該從單車環島講起,臭鼬、大花咸豐草是同年 都在荒野親子團裡活動,國小畢業時他們想來個小浪漫,決定要單車環島,河馬、蝙蝠也很鼓勵,所以就準備了起來,但是消息走漏,好事傳千里,同團的夥伴,也聞香而來,無奈在接近出發之際,蝙蝠的母親因車禍住院,急需照顧 這是非常兩難的處境,一邊擔心媽媽,想陪伴她,一邊蝙蝠最有經驗需要大人帶騎,幸好他的兄弟姊妹很支持,願意分擔照顧工作,於是蝙蝠在家人,體諒
鼓勵下,帶著大家踏上了旅程,這個過程裡收穫,最多的不是領到環台認證或
那一路的風景,而是過程裡看到孩子懂得自治,自己五點起床想避開太陽,自己想多走一點,騎錯路了,不驚慌失措,想辦法解決,懂得認輸,騎得慢沒關係,我慢慢騎,我先出發,我慢慢走,懂得互相幫忙,而且睡過之後,有不同的革命情感,孩子有一群很不一樣的曾經患難與共的朋友,看到孩子的自我轉變,除了開心外,也很驚訝於這些轉變,隔年,羅勒出了主意,在寒假辦了中橫健行,由武嶺走到太魯閣,途中下雨健行,可不輕鬆,接著暑假挑戰單車越嶺穿越從竹北出發,經烏來走至桶後,最後到宜蘭,還有到新加坡當背包客,在許許多多的旅程下,雖然辦活動累,雖然這些國中們,平常都有濃濃的小屁孩味,但面對挑戰時,大家都看到了孩子們勇於面對,承擔及互助的一面,當父母的還是辦得很開心。
斑馬看了洪蘭老師一篇文章,體驗不等於學習,心想:的確除了體驗面對體力與意志活動後,希望為孩子們做些什麼不一樣的活動,不以體驗為主,而是由孩子們自己走出一條陌生的路。
當父母的,則是想抓住最後幾年可以陪伴他們的機會,陪他們走過,支持他們,之前便很常聽到團裡夥伴,佑銘辦的浪遊活動,但從未細心研究,一次偶然的機會,聽到林懷民流浪者計畫的故事,了解了流浪的概念,便一頭栽進去
研究起用流浪方式旅遊的想法。流浪的概念:在切斷補給線,在陌生的地方,身心自在無目的的旅程,如何面對無常。
執行方法則參考佑銘的單車浪遊,單車需要載你所有家當,自己騎,感受家當的重量 - - 想帶得很多,但需要的很少;帶的越多騎的越辛苦!人生也是啊!
需要的越少越自由自在。
因此浪遊的地點希望在國外,可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環境,不想讓孩子們覺得出國花錢享樂,住宿最花錢如何處理,所以住的部分用露營取代,可以省很多錢,為了確實面對陌生環境,兼顧安全,不用擔心全球日益嚴重的恐怖活動,需要找一個相對單純的國家,又希望省錢,為兼顧這兩個目的,得花點時間找找,心想這活動難度很高,先有個務實的想法在與大家商量。